
View Of Bordighera, 1884
这都是为以色列众人和在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所分定的城邑,使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,不死在报血仇人的手中,等他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。
——约书亚记 20:9
令人深思的是,在应许之地中,竟有这样一条规定:为那些并非出于故意或恶意而犯下的罪,提供赦免的途径。这节经文中有一个伟大的字眼——“都是”。这些避难城不仅属于希伯来人,也向所有无意间误杀他人的人开放,无论是谁,只要不是出于蓄意或恶念,而是完全无心之失,都可以逃进这些城中。一位寄居在选民中的普通外邦人,或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报血仇的目标。然而,逃城的城门对他敞开,城中的长老有义务接纳他,让他住在那城中,不仅安全无虞,更能享受安息与和平。
此举预示了那将来的日子——上帝将向外邦人开启信仰之门,正如使徒保罗所言:“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,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;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。(罗马书10:12)”
保罗向我们揭示了两个奥秘:在《以弗所书》中,他教导我们,外邦人也能与犹太人一同成为后嗣,共为基督身体上的肢体,并同享因福音而得的应许;而在《歌罗西书》中,他阐述了另外一层荣耀的奥秘——基督不仅愿意,也乐意住在外邦人的心中,成为他们荣耀的盼望。然而,我们不得不认真省思:我们有多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份属灵的产业?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应许之门早已为我们敞开,等待我们进入并安然居住其中,但我们心中却往往充满迟疑与退缩。“愿意的,都可以白白取!(启示录22:17)”
——F. B. Meyer, Our Daily Homily
#207